校友風采

首頁 >> 校友天地 >> 校友風采 >> 正文

《北航校友通訊》(總第十九期)報道:師者如蘭氣自潔,航空築夢“中國心”

發布日期:2014-11-02    作者:     來源:     點擊:

【人物小傳】陳光,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授。1955年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中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曾擔任中航二集團科技委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理事、副秘書長,長期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目前是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老教授科普報告團副團長。2012年,由中國老教授協會授予“老教授工作優秀獎”。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是耄耋之年的陳光教授,仍堅持著書育人,躬耕不辍。從教五十餘載,嘔心瀝血,殚精竭慮。言其學術,為勤勉求實,實踐力行;論及為師,則誨人不倦,桃李滿園;談其心性,乃寬容豁達,淡泊名利。他的學術成就和教育貢獻已成為我國航空領域的寶貴财富,不僅時時啟迪今人,亦将長久惠澤後世。

治學善思,笃行求真

陳光是1948年高中畢業,由于父母從醫,因此高中畢業後的兩年短暫學醫,他很快發現自己并不适合此道。1950年他再次參加高考,考上了三所大學,即華中師範大學、西南軍醫學院和華北大學工學院,都是公費學校。當時的他并非一開始就有航空報國之志,隻要有飯吃、有學上,足矣。機緣巧合,最終他來到華北大學工學院(北航前身)航空系就讀。從未想過,這一選擇,成就了他與航空發動機的一生之緣;這一決定,就是半個多世紀的堅持。

當時的求學條件十分艱苦。“沒有自來水,每天早晨要到工地壓水井打水洗漱。”1952年建校以後,學校隻有一棟宿舍,吃飯時宿舍走道成為飯堂,星期六晚上又成為跳舞的地方。上課方式是老師先聽蘇聯專家講課,再将講義翻譯成中文,油印給學生。那時候大學的學制是五年,因此所學知識比較全面,以航空發動機設計專業而言,學習範圍涉及發動機原理、強度、振動和發動機工藝、構造等。如今的工藝制造課是另辟專業,但在當時是都要學習的。比如工藝課講完後,有一個工藝課程設計,要求學生設計發動機某一零件的工藝流程,從毛坯的鑄鍛造、熱冷加工,到機加工粗車、精車、鑽孔、镗孔等工藝流程,還要求設計某一道工序中所使用的鑽頭或刀具或?具。畢業設計除完成一台發動機的總圖設計外,還要設計發動機中一個典型零件的零件圖,以及設計該零件的加工工藝程序,及某一工序的工具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時他所具備的工藝知識絲毫不遜于如今制造專業的同學。因此這五年細緻、全面的學習,為他今後教學、科研與生産工作中全面洞悉、整體把握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64年,中國打下美國高空無人偵察機,為航空發動機領域提供了難得的實踐學習機會。當時的美國無人偵察機能在20km的高空飛行,拍照寬度可達高度的2倍,這對國産飛機而言可以說是望塵莫及。當時國家将全面分析該機的任務交給了北航。飛機殘骸一批一批被送到北航,由有關專業的老師對殘骸零件分類進行全面分析。陳光和另一位老師一同負責發動機的分析研究工作。那時尚無網絡,發動機資料少得可憐,而就是憑借這些僅有的文字資料,他們将這些所謂的飛機殘骸而實際上的“破銅爛鐵”一點一點地拼湊,先畫出一張張零件圖,然後畫出發動機總圖,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寫出分析報告。他們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巨細無遺的分析研究,再到最後發動機系接過仿制發動機的重擔。在畢業設計中,由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生産用的零組件圖及發動機總圖的設計,完成的生産圖紙送到當時的株洲航空發動機廠全面審查,返回修改,形成最後的生産圖紙。

此後進入加工階段,但卻因文化大革命而中途停工。在複課鬧革命中,陳光和另幾位老師與技術人員帶領10餘名學生,在多架飛機殘骸中篩選零件,挑出能用的,不能用的則修修補補甚至重新焊接補丁。有一件鑄造的嬷合金附件傳動機匣實在無法修複,就用鋼闆焊接加工了一個代用品。經過半年多的時間,終于組裝成了一台可供試車用的發動機。當這台拼湊的發動機通過100%轉速(22000rpm)的試車後,所有參與修複工作的師生們,高興的心情難以抑制,因為将從2萬米高空摔下的飛機殘骸組裝的這台不像樣的發動機,能讓它運轉,而且達到最大轉速,這在航空發展史上是空前的。由于這台修複發動機出色的表現,加上這台發動機中的很多設計都是國内第一次有的,因此領導機關給北航下達了正式生産該發動機的任務。在國産化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例如 “其中有的零件,一試就壞,做了好幾十次調試,才摸索出問題。”

“通過發動機收集殘骸、分析、測繪、修複、出生産圖紙、生産等這一全過程以後,對發動機會出現什麼問題比較熟悉了,真正脫離了‘紙上談兵’,為後來故障分析與科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難以想象,中國飛機的千裡跋涉,萬丈翺翔,起于如他們一樣的無數科研工作者,在那樣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年代裡,嘔心瀝血、殚精竭慮。經年月、積跬步,彙聚蝼蟻之力,奠定國家航空之基。幾十年來,不斷發展的是我們的科學技術、制造水平,而始終傳承的是上下求索、攻堅克難的信念。是他們的一腔熱血,捂熱了航空“中國心”。

筆耕不辍,教澤綿延

陳光老師是北航老教授協會老教授科普報告團副團長,又是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的成員。曾經獲得北京老科技工作者總會頒發的科普先進工作者稱号。

2011年再獲得北京老科技工作者總會頒發的優秀老科技工作者獎勵。成績面前他繼續發揚光大。兩年前,82歲高齡的他仍然走南闖北堅持工作在科普第一線。2010年一年中他就完成12場大規模的科普報告,聽衆達到4570人。2011年他以五個講題再次完成12場科普報告,聽衆3400人。

陳光科普報告的主要題目之一是現代戰鬥機的發展與特點。當今戰鬥機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不斷提高的過程,為了使報告能盡可能地反映最新的發展,陳光教授除訂閱了6種中英文航空期刊外,還不斷在網上查閱有關國内外航空信息,從而不斷補充報告内容,使所作的報告能與時俱進。

早幾年網上盛傳我國殲-20首飛的消息,陳光教授立即将有關殲-20的情況補充在在當年的報告中。根據聽衆背景不同,他還擴大了科普報告的講題内容。僅2011年他就開展了從殲—20首飛談戰鬥機的發展與特點、航空知識趣談适應21世紀綠色航空要求的波音787發動機設計特點、從國内外幾起飛行事件談提高飛行員素質的重大意義和殲10飛機發動機外物打傷的機理與預防措施等五個講題的科普與專題報告。

陳光老師不僅為大中小學學生作科普報告,還在航空廠所與空海軍研究所為科技工作者以及社區群衆作科普報告。他能根據聽衆的情況,調整補充内容,适應聽衆的要求。為了準備這些講題,他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花費了巨大精力。正因為如此精心的準備,适合聽衆要求,他的科普報告在不同層次的聽衆中均受到熱烈歡迎。

陳光老師為科普報告所作的PPT,不僅圖文并茂,而且有較為吸引聽衆的視頻,為他的科普報告添色不少。在PPT中所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均由他本人搜集、整理、設計并剪切(視頻),“這在我們‘80後’老師當中是少有的。”陳老師戲稱自己為“80後”。

陳光老師是我國航空發動機領域的著名專家,幾十年教學科研生涯中他培養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與成功人士。他雖然于1998年退休,但退休後至今仍然經常參與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動機技術咨詢、成果評定及故障分析等工作,2010~2011年作為《航空發動機強度規範》中三篇的主審,為建立我國航空發動機設計體系發揮餘熱。

另外,他還不斷為航空專刊撰寫文章。例如2009~2010年中在《國際航空》、《航空發動機》、《航空知識》與《兵工科技》雜志上共發表文章12篇。他與劉大響院士合著的《航空發動機—飛機的心髒》高級科普書出版發行後受到熱烈歡迎,還被百度文庫等許多知名網站轉發,點擊率很高,初版4000冊未能滿足讀者要求,2010年5月進行了再版。2013年底,波音787夢幻客機出現幾次高空中發動機結冰的罕見故障,陳光教授很快搜集資料,對結冰事件進行分析,寫出一篇《GEnx發動機結冰問題初探》,刊登在《國際航空》2014年第2期上。

84歲的陳老師經濟并不寬裕,夫人又抱病在床,但他仍拿出50萬元支持航空發動機領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對發動機是真有感情,聽到他們出了問題心裡着急。取得成果固然高興,但現在的整體水平還是不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的突破創新,而老一代人終究要将接力棒交給下一代人,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陳光教授如是說。

在陳懋章院士眼中,陳光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空發動機結構領域的一把手。劉大響院士則親切地把陳光、陳懋章稱作“我的兩位老師”。很快,陳光的提議得到陳懋章、劉大響的支持,兩人各拿出50萬元支持這項事業。陳光老師表示,150萬元作為獎助學金不過是一筆小數目,如果能作為教育基金的啟動資金,通過吸納校友資金獎勵更多的優秀學生,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長遠。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是國内第一個由院士參與捐贈的航空發動機領域的教育基金。目前面向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凡是從事發動機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憑借優秀的科研作品申請獎學金,教育基金同時還支持有航空發動機夢想的貧困學生。

如今的陳老師手上仍有一本待完成的書,即《大飛機叢書》中的《航空發動機結構》,該書一共16章,陳老師已經寫了6章。但中途夫人生病,從去年中秋開始已然行走困難,隻能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師每天需要照顧夫人,對于著書已經力不從心。說到這裡,老師言語間滿是無耐和惋惜。

陳老師年事已高,視力欠佳。每次讀書閱報都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時間和精力。他的書桌旁有三台掃描儀、兩台打印機,每本期刊雜志他都從中間裁開成單獨的紙頁,放入雙面掃描儀中掃描後在電腦上生成pdf文檔,放大才能夠看清。每天他就是這樣不厭其煩地裁剪、掃描、放大,截取圖文,制作PPT、視頻,再到全國各地作科普報告。上至大學、下至幼兒園,陳老師用自己的汗水诠釋着航空報國之志,用自己的足迹開拓後人前行的路。

書架上一沓沓已被裁開的書刊,電腦中一個個分類歸整的文件夾》……面對此情此景,言語已無力表達我們的感動。泛黃的紙頁掩映出老師燈下的身影,老師用它們丈量着航空飛機的高度,用它們描繪祖國的飛天強國夢。

胸懷海嶽,無欲則剛

孔子有雲:“大德必得其壽。”陳老師雖已84歲高齡,仍精神矍铄,思維敏捷。當被問及長壽秘訣時,陳老師笑稱:“我沒什麼愛好,就是愛玩!”

老師把畢生的經曆都投入了發動機和教育事業,始終過着簡樸的生活。年輕時家住得遠,工作條件艱苦練就了良好的體質。不抽煙,性格開朗,70歲以前都能堅持打網球。現在心髒不好沒法打網球,但每天堅持去北航南門外的陽光遊泳館遊泳一個小時。“我在該遊泳池中是年紀最大、遊得最慢的,但一下水就不停,來回遊一個小時。

“學到老,活到老,苟日新,日日新”。陳老師勤于用腦,每天堅持讀書看報,以之為樂。摒除貪念、雜念,一心純粹隻為科研,曆經歲月砥砺,鉛華洗盡,早已心态恒定,淡泊名利。

陳老師兒女不在身邊,他獨自照顧生病的夫人。每天早上替夫人梳洗幹淨,喂完早餐,便開始上網關注軍事尤其空軍新聞。午睡以後就去遊泳,回來以後煮一杯咖啡消神。最近他還參與了北京老教授協會将在老舍茶館舉辦的科技論壇,負責航空知識講座。

在對公衆進行的科普報告中,陳光老師感到:“公衆對航空知識還是十分感興趣的,每次講座都坐滿了人,很多老人抱着孫子、孫女坐在第一排,經常都要關門了,還有很多人提問題。”

光陰流轉,八十餘載春秋已停留于曆史中。然而,如今的陳光老師仍在自己一生摯愛的事業和家庭中殚精力、吐深情。稀疏的發淡去的是青絲茂然的風采,卻減不了歲月積澱的銀光。

少年汲索不言愁,耄耋猶圖盡心力。師者二字,是一生無怨無悔的诠釋;航空教育的未來,是老師畢生信仰之所在。

師韻如蘭,生于幽谷,綻于天際,陶冶莘莘學子,蕩滌一代人心,吐露芬芳,曆久愈香。

快速鍊接

版權所有 © 2021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高教園南三街9号   電話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