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校友通訊》(總第十九期)報道:
科普戰線的常青樹
——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林伽科普獎獲得者李象益
李蘭枝
卡林伽科普獎是世界科普最高獎,被譽為科普界諾貝爾獎,全世界每年隻評選一人。2013年11月24日,在巴西裡約熱内盧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科學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該年度卡林伽科普獎授予北航校友、中國科技館原館長、時任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名譽理事長的李象益。這是該獎項目設立62年來,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

195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一項旨在普及科學的獎項——卡林伽獎。它由印度工業家帕特奈克創立,并以公元前2 世紀印度皇帝卡林伽的名字命名,用以紀念其反對戰争,熱心于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的品德,同時也代表了這一獎勵所推崇的一種精神。卡林加獎主要獎勵在普及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獎勵範圍包括科學家、新聞工作者、教育家和作家等。
在第六屆世界科學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為李象益頒發卡琳伽獎時說,“他不僅為中國而且為世界的科普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2013年12月20日,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南海接見李象益時,希望廣大科普工作者以他為榜樣,把國家、人民的需要作為人生追求,推動科普事業創新發展,為實現中國夢打好全民科學素質基礎。
1956年,李象益考入北航航空噴氣發動機系,1961年7月畢業留校。從事航空噴氣發動機研究與教學工作22年。其發動機改型實驗研究成果,曾榮獲國防工辦重大技術改進成果一等獎,航空工業部科技成果二、三等獎等。1981年他赴美國發表學術研究論文,受到?際同行界好評。
李象益教授作為我國多項科普事業的開創者,調離北航後,先後任中國科技館館長、中國科協普及工作部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并擔任國際博協執委、國際博協科技館委員會副主席、中?科協全?委員會委員等職。現任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政府科普工作顧問、北京師範大學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并兼職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等。
上世紀80年代初,李象益調任從事創建中國科技館工作,主持中?科技館一期及二期展示工程建設。在主持一期展廳建設中,他首次應用并引進世界科學中心教育理念,開創了我?科技館以科學中心理念建館的新模式。作為館長,在主持二期展示工程中,他以新的綜合技術展示分類和科普教育創新理念推動全國科技館建設,對開創新局面産生了積極影響。
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工作部部長期間,他積極推動科普創新,潛心研究創新科普理念及創新方法,并應用于農村、廠礦、城市科普實踐。他首次在全?範圍内發起開展公衆科學素養調查,并與美、日、英等?聯合開展?際對比研究,為推動科普工作深化與創新發展登上新台階做了有益探索。
李象益擔任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法定代表人15年。在擔任協會理事長期間,他積極開展學術交流、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推進全?科技博物館建設,引進企業入會,提高社會支撐能力,推進改革與創新等,為全?科普場館建設培育了社會支撐和基礎力量,該會兩次被評為中國科學技術先進協會。
他積極支持地方科技館建設,擔任廣東科學中心總顧問,天津、内蒙、河北、安?、甯波、中國軍事科技館、恩格貝沙漠科學館等多個科技館的首席顧問或顧問。針對我?科技館新館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他潛心研究科技館創新理念和科普場館非正規教育創新、數字科技館建設等,大力倡導和推動科技館深度教育創新,提出非線性動态交互主題設計模式、重視過程教育、掌握和運用成果轉換等創新設計方法。他還為各地新館的設計與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推動了我國科技館的理論建設、創新實踐和可持續發展。

他深入基層,熱心培養科普基層幹部,為學校、社區、企業在各地作過百餘場科普、科學教育、科技館創新建設與發展報告,在?内外發表過學術論文數十篇。他重視并盡力把世界科普教育、科普場館建設發展趨勢和經驗介紹到國内,善于把國際創新理論應用于科普實坂。十多年?,李象益一直擔任北京市政府科普工作顧問,對北京市的科普場館、科普基地建設、社會征集和人才隊伍建設等,積極探索、推進創新。他還任中國科學院京區科協首席科普顧問,努力推動中科院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熱情培養年輕人才。
李象益多年來一直活躍于博物館界的國際大舞台,是亞太地區科技館聯盟(ASPAC)主要創始人、世界科學中心大會8個發起國發起人之一;多次在我國組織博物館相關?際學術會議,積極推薦我國博物館界後備力量進入國際組織。2004年10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第20屆國際博協大會上,李象益當選為國際博協執委,成為新中國第一位進入該組織的領導人。他還為争取國際博協第22屆大會在中國召開多方奔走、積極工作,為推進我國博物館界與國際接軌、拓展友好往來,發揮了積極影響和突出作用。
當記者采訪李象益時,談到他與北航的淵源及影響時,他說,在北航求學任教27年,對北航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尤其強調,留校任教22年的科研和教學經曆,為他30年的科普生涯奠定了基礎。
他任教的四研(航空沖壓發動機研究室),當時是為研制無人高空高速靶機“北航4号”而創建的。研制“北航4号”沖壓發動機的工作,在1958年經過100天大戰,取得了輝煌成果并進行了試飛。在慶祝國慶10周年國防部舉辦的北航型号研制成果内部展覽會上,周總理參觀了“北航4号”,給予了充分肯定和多方面的關懷。錢學森同志和北京市委書記劉仁、團中央胡耀邦書記先後來實驗室觀看試車,參觀研制的發動機,贊譽“北航4号”的的研制工作為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做出了重要探索和貢獻。
從1958年起,四研在沒有資料和技術支持的條件下,堅持自力更生、開拓創新,親自動手從建立氣源系統開始,為進行大量高空高速發動機試驗在國内首創了的許多重大設備和基礎設施,如成功研制出國内第一台沖壓發動機并取得了地面試驗的成功,建成了我國第一台自由射流式沖壓發動機試驗台和第一台固體燃料沖壓發動機,建立了模拟高空的大尺寸加力燃燒室試驗台等多項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家空白,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航空沖壓發動機人才,幾名發動機專業的院士如劉興洲、劉大響、甘曉華,都與這個研究室和以後發展成為航空熱動力研究所的工作有關。

李象益說,在北航任教的22年裡,他在四研這個集體中受到了哺育和薰陶。地從?了固體沖壓發動機研制、渦噴七發動機加力燃燒室改型設計的試驗研究和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的方案論證等科研工作,也親授了《燃燒學》和研究生課程《模化理論在燃燒室中的應用》等,經曆了如何進行科研過程的曆練,這些都使他受益終身。他在進行渦噴-7甲2型發動機加力燃燒室改型設計試驗研究時,整個科研團隊團結奮戰、相互支持,這是取得成功的根?保證。那時,研制組常年在高分貝噪音的環境中采集數據,一直堅持了數年之久。試驗過程中,皮托管測速儀經常在不穩定氣流的沖擊下,水銀沖出玻璃管,造成了強烈的污染,然而,他們從沒有退縮。四研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敢為人先、勇于開拓的精神和作風,始終是他以後從事科普工作的精神财富和作風典範。
李象益誠摯地說,在30年的科普生涯中,他之所以一直堅持把推進科普創新和深化發展作為追求的目标,“四研勇于開拓、創新創業的精神和作風,成為我對認識?物、對待事物的基?态度和行為支撐。科學研究的求實精神,使我在從事科普工作中成為一個‘解題人’,而不是‘命題者’。我常常研究和回答的,是怎樣創新和如何深化的問題,而不是隻要求别人去做。”他對待工作和事業的态度和思想方法受到了業界同仁的肯定和認同。他不無感慨地說,正因為有了北航從事科研和教學的經曆,我才能走出一條正确推進科普創新與發展的道路。
除卡林伽科普獎外,李象益還曾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三屆先進工作者,北京市2002、2010年度科普先進個人,2004年被《科學時報》評為“科普十大公衆人物”。在2010年12月紀念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成立30周年大會上被授于“終身榮譽獎”。2012年5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科技周“首?科學傳播人頒?盛典”上,榮獲“科學傳播年度人物”獎。2014年1月召開的中?科協全國委員會大會,作出了号召向李象益學習的決定。中國科學報頒布他為“2013年度科技十大新聞人物”。
李象益從事科普工作30年,被新聞界稱為“永不退休”的科技館長。在世界科學大會上接受卡琳伽獎時,李象益的發言充滿了激情與深情。他說:“我今年75歲了,似乎還沒有75歲的感覺,我依然眷戀着這個事業。前思後想,激勵我的,正是科普事業無窮的魅力。繼續為科普?業思考與探索,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衷心地祝願世界的科普事業迎着時代的曙光,迎接她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我要再次感謝全世界所有支持科普事業的人們,曆史将永遠不會忘記你們!”他這感人的講話,感動了世界。
至今,他依然在科普戰線上,默默地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