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首頁 >> 校友天地 >> 校友風采 >> 正文

《北航校友通訊》(總第十八期)報道: 中國心,中國夢——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溫俊峰

發布日期:2014-08-15    作者:     來源:     點擊:

《北航校友通訊》(總第十八期)報道:

中國心,中國夢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溫俊峰

鄭孟宗

時間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殲7Ⅲ、殲8Ⅱ是中國空軍的主戰機種,在國内外都令人矚目。但是,鮮有人了解殲7Ⅲ、殲8Ⅱ中的那顆心髒——渦噴13發動機的設計者是誰,更少有人知道這位幕後英雄的事迹。這個踏實做事、低調做人的就是我國航空發動機設計專家、教育家、原貴州航空發動機研究所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溫俊峰。


苦水中泡大,立志用自己的行動報效祖國

溫俊峰祖籍山東冠縣。因為在老家難以維持生計,父親和叔父們分别跑到内蒙和東北謀生。1929年4月20日,溫俊峰出生在綏遠省(今内蒙古自治區)五原縣,他的童年是在一個小村鎮度過的。那時,正逢抗日戰争爆發,由于家住在抗日戰争前沿,經常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襲擊和掃蕩,村莊被燒光了,100多名鄉親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他和家人生活在逃難和恐慌中。“抗戰8年,我們沒有過好一個春節”。在一次冬天的逃難中,他戴的皮帽被日僞軍子彈打下來,隻好光着頭跑。“大難不死”的他,從小便立志要為祖國的強盛而奮鬥。

談到他童年上學的經曆,也是一波三折、苦不堪言。本來,小俊峰家中的生活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偏偏父親又不幸早逝,家庭破産,多病纏身的母親帶着他們兄妹六人艱難度日,因此他小小年紀隻好拿起放牛的皮鞭。後來,他去了五原縣城的二姐家,因二姐的公公是父親早年的朋友,在他們的幫助下上完小學,畢業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初中。但因無力交納學費,隻讀了兩個月,便靠老師的幫助轉入享受公費的師範學校。畢業後又靠在郵局當力夫的大哥資助,考入國立綏遠中學讀高中。後來大哥失業了,他交不起夥食費,整整餓了兩天肚子,由于老師的幫助才未辍學。

1949年,北京和綏遠相繼和平解放。溫俊峰背着老師贈送的一袋面粉赴京趕考,用面粉換窩頭吃,勉強維持了一個多月的生計。他先是考上北洋大學采礦系,半年後又慕名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享受甲等助學金,吃的是最次的丁種夥食,終于完成了學業。回憶起當年的苦難經曆,溫俊峰說:“是老師幫助我維持學業和生計,是老師的那一袋面粉使我圓了大學夢。”感激與感慨之情既深藏于心,又溢于言表。

學有所成,治學嚴謹開拓創新

畢業前夕,适逢國家院系調整,由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等8所院校航空系組成為北京航空學院。于是,他又在北航完成了研究生課程,并留校任教。當時北航剛開始基本建設,上課在工棚,吃飯在露天,學校就是一個大工地。除了指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之外,他還負責完成了發動機構造研究室的建設工作。

之後,他在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兩年,回來後擔任發動機強度振動試驗室主任,開創了我國發動機薄殼強度課題研究方面的先河。這期間,他還自行設計安裝試驗設備,研究薄殼理論對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的應用,完成了《三層圓柱殼超出彈性極限之穩定性》、《噴氣發動機殼體零件強度計算》和《沖壓發動機構造》等論著。

創業艱辛,甘心奉獻無怨無悔

1967年秋,“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山區一個航空科研單位籌建處,迎來了一位30多歲、瘦高白淨的年輕人——溫俊峰,他是該單位第18位報到者。

貴州接待他的人奇怪了:首都著名大學的一介書生,跑到幾千裡之外、偏僻貧窮的大西南來幹什麼?就連他的許多親朋好友,也為他自願離開繁華之都而扼腕長歎。人們沒有想到,溫俊峰雖為一介書生,卻有自己堅定的信念:與其“文革”中在首都高校無所事事、消磨青春,不如到國家急需的大三線幹一番事業。

30年前的貴州大三線是個什麼樣子呢?經濟疲敝,社會混亂,生活困苦;而航空科研生産基地又都在苗嶺的深山峽谷,渺無人煙,交通閉塞,條件非常艱苦。溫俊峰和三線建設者們,要幹的第一件事是“三通一平”,即通電、通路、通水和平整土地,然後就是建橋修路、架高壓線、安裝機器設備……“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隆隆的開山炮聲,打破了古夜郎國山野的千年甯靜。

“我當時年輕力壯,幹各種體力勞動,我都是個強勞力”, 溫俊峰回憶道。建廠初期,為了配合發動機排故改進項目的試制,他每天騎車往返近百裡,在設計所與工廠之間來回奔波,并參加工廠勞動——車工、鉗工、钣金工等生産中“十八般武藝”,他幾乎樣樣在行。這也為他日後擔任航空發動機總設計師,錘煉了豐富生産實踐的翅膀,讓他在研制航空發動機的新天地裡展翅翺翔。

改型渦噴7,讓我國戰鬥機有了中國心

渦噴7原型發動機是我國從1962年開始仿制蘇聯的一種雙轉子渦輪噴氣發動機,也是繼渦噴6發動機之後性能最好的超聲速殲擊機發動機。但是,由于原型機設計先天不足,外場使用故障很多,導緻事故頻發,空軍部隊反應強烈。溫俊峰和大家深入部隊調查研究,摸清原因,加以改進。溫俊峰和黎陽公司廣大研制人員對渦噴7改進制訂了25項措施,經過9年努力,八大故障均被排除,該發動機的技術質量水平顯著提高,超過了蘇制樣機,保證了穩定成批生産。

1972年10月,發動機廠開始測繪蘇制37Φ2C發動機,并試制壽命不小于100小時的渦噴7乙發動機。溫俊峰任領導小組副組長,負責整個測繪的技術領導和組織工作。這項工作要求很高、煩瑣細緻。他帶領大家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測繪任務。

渦噴7乙由内地轉到黎陽公司生産後,當時由于該機壽命短,加力燃燒室壁溫過高,導緻飛機後機身溫度過高,危及飛行安全,不能投産裝備部隊使用。時任産品設計科長的溫俊峰,負責組織領導并親自參加渦噴7乙發動機延壽改型設計試驗工作。經過集體分析研究和多次技術方案論證,終于使發動機第一次翻修壽命由50小時延長到100小時,加力筒壁溫降低80~100℃,解決了“燒”飛機後機身的問題。

令溫俊峰和廣大研制者更為高興的是,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裝備渦噴7乙發動機的殲擊機,在雲霧中若隐若現,像一支支轟鳴向前的空中利箭,風馳電掣般掠過天安門上空,展示了國威軍威。在貴州高原上,黎陽公司的廣大職工通過電視屏幕,看到自己親手研制生産的發動機,在複雜氣象條件下,依然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大顯身手,成功完成了國慶受閱任務,都感到無比興奮、無比驕傲。

1982年,溫俊峰主持的渦噴7乙發動機延壽技術方案獲航空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5年,溫俊峰因在殲7飛機的發動機改進中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制渦噴13,為空軍新一代主戰機種裝備強有力的“心髒”

十年動亂使我國航空工業耽誤了寶貴時機,新機研制上上停停,機種發展青黃不接,已經生産了13年的殲6飛機依然主宰藍天,殲7飛機還不能接替。1977年,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加速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決定》,“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的任務使航空工業戰線科研人員精神大振,到1985年做到以新殲擊機(殲7、殲8)取代老殲擊機(殲6)成為大家的奮鬥目标。為滿足新機殲7Ⅲ和殲8Ⅱ對動力裝置的要求,新一代渦噴13發動機的設計研制如箭在弦上。

渦噴13是以國外一種被稱為無喘振的發動機為樣機,進行測繪設計和研制的發動機,溫俊峰任總設計師。該機在性能、結構、使用可靠性等方面,均較渦噴7系列發動機有顯著提高,技術上有較大突破;結構完整性好,壓氣機改進後,提高了喘振裕度;壓氣機轉子盤和葉片大量采用钛合金,減輕了重量;增加了滑油系統金屬末信号器等監控裝置,發動機工作的穩定性、可靠性明顯提高,首次翻修期由200小時提高到500小時,最大狀态推力和加力狀态推力分别比渦噴7原型機增加5.1%和14.9%。


渦噴13在高空模拟台試驗時出現了“放炮”現象。參加殲7Ⅲ首飛前評審會的有關領導、廠所及試飛團,對“放炮”現象看法不一,顧慮重重。多年在設計研制第一線摸爬滾打的溫俊峰内心沉着冷靜,在聽到“如果首飛發動機出問題溫俊峰要坐牢”的議論時,他依然堅信“實事求是,一切通過試驗”,“正确的結論是在大量科學試驗和科學分析之後,而不是之前”。他和同志們通過高空飛行台和地面試車台,對渦噴13和樣機進行了大量的對比試驗,發現由于高空模拟台發動機進氣口前方兩個直角轉彎的進氣條件,造成樣機同樣出現“放炮”現象,而飛機在外場飛行中是不可能出現這種由畸變流場引起的壓氣機漂移性喘振的,即不會“放炮”,從而證明在“特殊”進氣條件下引起的“放炮”現象并非渦噴13設計試制質量問題。缜密的科學試驗和科學分析,使有關領導、廠所及試飛團一緻同意渦噴13裝用殲7Ⅲ首飛上天。

1984年4月26日,試飛員駕駛殲7Ⅲ飛機順利升空。殲7Ⅲ首飛成功後,平時性格沉穩的該型号副總設計師兼渦噴13發動機總設計師溫俊峰,以很少見的激動和興奮,走上前去握住試飛員的手,久久不肯松開。這一天,也許是溫俊峰最開心、最幸福的一天。

殲7Ⅲ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殲7系列中全天候殲擊機的空白。十多年後的1997年,溫俊峰院士指着一張發動機照片激動地說:“這就是殲7Ⅲ飛機的發動機今天我國主戰飛機上使用的發動機,還是我們那時設計的,十幾年來還沒有發生過任何問題。”

1989年6月,在巴黎舉行的第38屆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首次在國外展覽了殲8Ⅱ飛機,引起了業界人士的極大關注。西方輿論評論:“殲8Ⅱ飛機的誕生,标志着中國殲擊機的發展已經脫離了米格系列,進入了自行發展的新階段。”

在這個中國殲擊機進入“自行發展的新階段”中,有溫俊峰和同事們多年辛勤勞動的智慧和心血。這位十多年前從首都高校來到大西南山區的一介書生,已經成長為貢獻頗豐、功績卓著的中國航空發動機設計專家!

1984年,由于殲7Ⅲ、殲8Ⅱ首飛成功,溫俊峰被航空部記一等功;1990年,因主持設計研制渦噴13及其改進型發動機并作出了重大貢獻,溫俊峰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1997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再次回歸講台,一生似乎與“初建”結下不解之緣

1987年,懷着對教師職業的深情眷戀,帶着對自己老師的崇敬,溫俊峰又落葉歸根,來到正在建設中的煙台大學,參加了領導一個系的組建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說:實現了在一個優美宜人的環境中教書育人的願望。在煙大,他曾任經濟管理系主任,一直教授《管理學原理》等三門課程,還在社會上教授《領導科學和藝術》等三門課程。與此同時,他還念念不忘自己奮鬥多年的航空科研事業,曾任中國航空工業一集團科技委顧問、兼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授、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教授等。正如溫俊峰院士自己所說:“沒想到越老越忙了!”

溫俊峰院士一生都在奔波忙碌,為了祖國航空事業的發展,為了“中國心”的夢想,他傾盡全力卻不為名利,無怨無悔,甘于奉獻,耄耋之年依然工作在一線,他的“中國夢”為國人所崇敬。

快速鍊接

版權所有 © 2021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高教園南三街9号   電話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