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首頁 >> 校友天地 >> 校友風采 >> 正文

不懈動力獻身航天,永恒追求更快更高——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

發布日期:2011-03-16    作者:     來源:     點擊:

1933年,劉興洲出生于天津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要求子女認真讀書,積極上進,這對他日後刻苦攻讀,嚴謹治學有着深刻的影響。高中畢業的劉興洲選擇了清華大學的航空學院。入學一年後,适逢院系調整成立北京航空學院,他服從國家分配,開始了航空發動機工藝專業的學習。

1957年,劉興洲被分配到五院,作為我國最早從事沖壓發動機的幾位科技工作者之一,開始了當時國内尚屬空白的沖壓發動機的研制工作。劉興洲永遠不會忘記那位老軍人那句:“現今世界上,誰也不會把最先進的東西給我們,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強大國力”。這激發了他對航天事業的無比熱愛,并成為他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堅強動力。

1965年,留蘇回國後,劉興洲被任命為沖壓發動機研究室主任。“文革”期間,劉興洲和他的同事們依然冒着政治壓力和人身迫害的危險,堅持進行了100多次試驗。後來,他即便受到沖擊仍然堅持一邊寫材料,一邊幹工作,還組織七八個人一起翻譯一本俄文原版沖壓發動機書籍。一年以後,《沖壓發動機與火箭發動機原理》翻譯成功。這本書後來成為研制沖壓發動機經常被參考的重要資料。

劉興洲帶領大家努力工作,為發動機制定了嚴格的指标,精心的進行研究、設計、生産,不斷進行試驗驗證。經曆了數次困難後,1984年沖壓發動機成功了。從此,我國有了自己的沖壓發動機,不僅填補了國内空白,中國從此也進入了世界上少數國家擁有沖壓發動機技術的前列。劉興洲參加的沖壓發動機技術系列,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2年,年近花甲的劉興洲已經是兩鬓斑白但為了國家的需要,他又擔當起了某重點型号的研制工作。從部件設計、生産到組裝、實驗,他都悉心指導、精益求精。研制進入關鍵階段,他又提出擴大合作,借用院校力量加強研制工作。他們最終不辱使命,經過多年奮戰研制出發動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還帶領研究組研制了某新型進氣道,采用多方案并舉、多單位合作的辦法,研制出性能優異的新型進氣道,專家鑒定認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劉興洲和其他同志一起,獲得了國家進步獎特等獎。

劉興洲作為沖壓發動機專家,一直追求着飛行器飛得更快、更高、更遠,古稀之年的他又積極參與到國家“863”計劃的研制工作中。 1997年,他在自己的述職報告中提出了開展某型号預先研究的指導思想,要劃分發展層次,及加強跟蹤研究,概念研究、關鍵技術預研。同時應抓基礎技術研究和基礎設施。“型号研究 ,動力先行”、“動力研究,設備先行”是型号和動力研究的規律。長時間以來,劉興洲不斷為發展新的預先研究而奔走呼籲。

2006年1月,73歲的劉興洲和他的火炬研發團隊接到了科工集團特殊的責任令——研制第29屆北京奧運會珠峰火炬的燃燒系統。劉興洲和他的火炬研發團隊嚴格把握着火炬整體的質量控制,完善設計方案、完善結構設計、完善工藝方法、完善檢驗方法,保證讓珠峰火炬在低溫、低壓、缺氧、大風的世界屋脊穩定燃燒。他們所涉及的燃燒系統和由華帝公司生産的地面火炬在5大洲傳遞中,熄火率僅為0.5%,刷新了奧運會火炬傳遞熄火率的曆史。

近年來,劉興洲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培養年輕一代人身上,培養了十幾名博士生和碩士生,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獲得優秀畢業論文。他還曾擔任《推進技術》編委會主任20餘年,宣傳、交流、積累了國内航天動力研究成果,将這一期刊辦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刊物。

劉興洲說過:“一個人活在世上,總要有點貢獻,為國家做些事情••••••”他用樸素的行動實踐着自己的諾言。

(轉摘自《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09年第12期)

快速鍊接

版權所有 © 2021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高教園南三街9号   電話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