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成果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成果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前身是發動機系,是北航建校之初成立的兩個系之一。70餘年來,面向能源與航空動力前沿和國家發展需求,誕生了全球唯一由高校研制成功并量産的渦噴 11 發動機,發射了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獲得了包括國家發明一等獎“航空發動機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被錢學森稱為“一項長中國人志氣的重要發明”)在内的 12 項國家獎。近年來,學院相關研究團隊在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冷卻、非定常流固耦合、非火攻智能驅動器、損傷容限及壽命評估等方面取得諸多研究成果。

案例一:攻克熱端部件的高效冷卻技術,顯著提升我國航空發動機性能、可靠性和壽命

航空發動機高壓渦輪葉片和渦輪盤等熱端部件的高效冷卻是确保發動機性能、可靠性和壽命的核心關鍵。對于我國更是如此:一方面,部件效率低等問題必須依靠更高的燃氣溫度;另一方面,材料和制造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因此,我國高溫部件冷卻面臨着更為嚴峻的挑戰。

為攻克熱端部件的高效冷卻技術,北航高溫部件旋轉換熱團隊數十年如一日潛心攻關。從旋轉态下測試技術創新到我國首個完整的旋轉冷卻研究設施群的建設;從旋轉态非對稱非線性冷卻理論的提出到多場耦合複雜結構高效均勻冷卻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形成;從複雜結構高效均勻冷卻技術突破和非對稱非線性冷卻結構的創新到在我國現役/在研軍民用航空發動機的應用,為我國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自主研制做出了系統性貢獻。

成果先後應用于我國多代次航空發動機的研制,高壓渦輪葉片局部溫度和高壓渦輪盤熱應力大幅度降低,可靠性和壽命顯著提升;成果獲得 2017 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團隊獲得首屆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

 

案例二:破解葉片非定常流固耦合難題,提升發動機葉片抗顫振能

整機葉片斷裂問題屢次出現,嚴重制約了我國發動機自主研制進程,但其中一類由于氣動失穩和聲共振所誘發的流固耦合機制卻很難被發現,該類故障診斷中所涉及的氣動穩定性/氣動聲學/氣動彈性耦合發生機理、預測和控制研究工作一直是本領域前沿熱點和關鍵瓶頸所在。

非定常流團隊提出了基于特征值方法的葉輪機流動穩定性通用理論,取得了基于傳遞單元法的整機氣動聲學快速預測方法等一批原創成果,為探尋葉片流固耦合失效真正誘因提供了理論支撐,并發明了基于壁面阻抗調控的擴穩、降噪、抑顫統一方法,為解決葉片斷裂問題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葉片振動頻率相位預測誤差 5%以内,穩定性提升 50%,降噪 8dB,為國産發動機葉片斷裂故障的診斷和識别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與方法。

團隊獲批自然基金優青2 項,在歐洲和澳洲舉辦的聲學及葉輪機頂級國際會議 ICSV 19 ISABE 2019 上做大會主題報告,主辦 GPPS 19 等國際著名會議。團隊獲某國家重大專項基礎研究、民機科研、科技部 973 計劃、自然基金重點/重大等項目連續資助,成果應用于我國第四代主力戰機發動機、CJ1000 6 個重點發動機型号以及運 20 APU 消聲短艙,獲中國航空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案例三:發明智能驅動器,引領我國航天非火工分離驅動技術

航天飛行器需要驅動器來實現太陽翼展開、姿态調節等動作。傳統火工品驅動器通過炸藥爆 炸來實現釋放功能,引起的沖擊和污染會導緻飛行器無法攜帶高精度光學觀測和導航等精密設備。我國多個航天型号在研制過程中急需攻克非火工驅動器關鍵技術。

智能推進團隊利用形狀記憶合金在溫度變化下的形變效應,提出了記憶合金分組滾棒低摩擦 鎖緊結構和二級鋼球鎖緊結構,降低了驅動過程中的摩擦損耗;在驅動器壽命預測環節考慮了驅動路徑下記憶合金塑性應變累積,壽命預測精度超過 90%;研制了國内首個非火工、經空間飛 行環境驗證的智能驅動器,載荷放大系數高達 335,輸出力超過 40000N,是 NASA 同類驅動器的 3 倍以上,實現了航天器無污染、低沖擊、可重複的壓緊與分離功能。

目前智能驅動器已應用于北鬥、天舟、東方紅 4 号、實踐 17-19、新技術驗證衛星 1 号、某 型戰略導彈等 16 個航天器型号,在軌運行機構 32 套,100%完成功能,産生經濟效益 3500 萬元, 設計标準已推廣至中科院、航天科技等 7 家科研單位。團隊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14 項,實現專利 轉化與應用 8 項,獲邀在國際頂級會議作大會報告 4 次,出版《形狀記憶合金智能結構》等專著 3 本,為我國航天分離驅動技術進入非火工時代起到主要推動作用。

案例四:準确預測渦輪複合疲勞壽命,支撐發動機安全可靠飛行

航空和艦船燃氣渦輪發動機的渦輪部件工作時承受嚴酷的熱-機械等複合載荷,準确預測其複 合疲勞壽命的難點在于:實驗室條件下的多物理場載荷模拟,以及高精度結構損傷容限與壽命評估理論及方法。

基于我國材料與制造體系,渦輪葉片強度壽命團隊研制了氣//機械多場載荷試驗加載與在 線損傷測試系統,能夠精确模拟并施加高溫結構應力場、調整溫度場相位與幅值,實現 1200下亞毫米範圍内的損傷實時監測。通過開展标準件-模拟件-真實部件3 類試驗件壽命試驗,系 統發展了高溫結構複合疲勞壽命設計理論與方法,并開發了國内首款可靠性與損傷容限設計軟件, 壽命預測精度在 3 倍分散帶以内。

基于上述定壽理論與方法已形成行業規範 3 項,獲省部級一等獎 2 項,實現發明專利成果轉化 23 項。該研究可使 3 型發動機渦輪壽命從 800 延長到 3000 小時、2 型從 800 延長到 1200 小時、 1 型延長至 3750 小時,并已成功應用于某發動機整機定壽、某代機型号研制、CJ-XX WZ-XX 适航取證、WS-XXWZ-XX 發動機大修判廢等 13 個重點型号,産生經濟效益 1.4476 億元,支撐和保障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的安全可靠飛行。

 

快速鍊接

版權所有 © 2021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高教園南三街9号   電話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