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師

首頁 >> 師資隊伍 >> 退休教師 >> 正文

基本信息

  • 姓  名:

    熊昌炳

     
  • 原職稱職務:

    教授

  • 電子郵箱:

基本情況

   1928年1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巫山縣,1950年考入原華北大學工學院航空系,1952年并入北京航空學院發動機系學習,1955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被聘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是我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1969年開始參加了渦噴-11發動機設計和制造全過程,在331廠出差一年,最終将第一台渦噴-11發動機帶回學校,現陳列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70年代在國内較早開展有限元法研究,開發了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計算有限元程序。1973-1975年間國内第一次利用有限元對發動機主軸應力集中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結構改進方案,帶領團隊解決了渦噴-六發動機渦輪斷軸重大故障,挽救了上萬台渦噴六發動機,使得停飛的3600餘架主力戰機殲六飛機重返藍天,1978年獲得了全國第一屆科學大會獎,由當時的國家領導人華國鋒和鄧小平同志親自授獎。1988年,由中國民航總局選派為我國科學顧問,赴莫斯科與蘇方就Ty-154客機發動機低壓轉子非包容破裂重大故障進行技術談判,以詳實的計算和實驗分析迫使蘇方承認其發動機低壓渦輪軸結構設計存在重大缺陷,并照價賠償我國1個機群(45架),為祖國航空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受到航空航天工業部通報表揚和獎勵。1959年,主持研制差動式共軸減速器;并在90年代利用差動式原理以及去掉尾翼的方法,與團隊共同設計和制造我國首架共軸式單座直升機。


教學和科研成果

主講本科生課程《航空發動機結構與強度》、《發動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研究生課程《變分原理和有限元理論》、《彈塑性力學》、《疲勞與蠕變力學》、《疲勞可靠性設計》、《高溫疲勞》和《航空發動機設計準則》等。主編教材《有限元素法》和《疲勞與蠕變力學》、《發動機主軸強度計算》和《航空發動機強度手冊》。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餘項,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在國内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餘篇,培養畢業博士和碩士約20名。榮獲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1987年)、航空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5項。

快速鍊接

版權所有 © 2021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高教園南三街9号   電話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