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喜迎北航建校暨動力學院建院70周年,動力學院特推出校友風采專刊。通過連載一代代優秀北航動力人的故事,突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彰顯七十載空天報國情懷。
人物——校友介紹

高歌,1945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上猶縣,1968年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航空發動機專業,1978-1981年北航動力系攻讀工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
揭秘——校友故事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在著名航空動力專家甯榥教授的指導下,高歌老師完成了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設計和研究工作,該項成果于1984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錢學森同志稱之為“一項為中國人民争氣的重大發明”,現已用于中國多種軍用航空發動機。
此外,他發明的潛艇減阻降噪新型流水孔,1992年獲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著有“燃燒室空氣動力學”一書(科學出版社出版)。1984年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号,1986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号,1991年獲中國傑出博士稱号,2003年獲北京市科研創新标兵稱号,并榮獲航空金獎及國防科工委光華特等獎。
領航——校友訪談

Q1:當初是什麼促使您報考北航?
A1:我從小就是航空迷,12歲就開始參加全國航賽。我在畢業考試的時候,成績已經就是前三名。所以學校告訴我報清華或者北大,我說我不報,我要報北航,我想搞航空。我非常固執,堅持不報清華北大,就要報北航。老師最後說,我看你這麼固執這麼執着,就給你推薦北航吧。
我那時候報道的是三系,不叫四系。那時候叫三系是什麼呢?是飛機及發動機系,就是現在五系和四系合起來叫三系。結果呢,就把我分到發動機專業了。我說我是要學飛機設計的,怎麼學的是航空發動機,這不行。我就跑去找當時的教務長王老師。王老師聽完了我的話之後,就說:這樣吧,你先上一年課,一年以後你還不喜歡發動機的話,你來找我,我給你調到飛機專業去。一年以後,我沒有去找他,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年裡有意無意的接觸了許多發動機專業的内容,才知道發動機是飛機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特别難的一門專業,我們國家在發動機方面比飛機方面更落後。所以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就一直在發動機這條路上走下去了。
Q2:您當初是如何從沙丘中得到靈感的?
A2:在青海的沙漠裡工作的時候,我發現沙丘的結構非常奇特,形狀非常穩定。與當時主流研究不同的是,我注意到了月牙形的形狀,認為月牙形的沙丘形狀保證了穩定性。趙州橋的石頭是不是上邊寬下頭窄?石頭像笑臉擠在一起,就掉不下去了,這個也是一樣。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實驗裝置,把兩個沙丘合到一起,發現阻力能減小80%,火焰穩定性在内部供油的情況下增加了500%到600%!當時這種理論在國際上從來沒見過,有老師表示我們不能承認,但實驗确實說明火焰穩定性擴大了七八倍。
Q3:您青年時期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A3:我在1962年入學,當時實行的是五年制,上了三年課,有兩年沒有去上課,其中一年是下鄉到山西的農村去。
後來我到了電廠工作,當時電廠技術員有好多個,我是堅持全天上班的。晚上,我給廠裡的工人們講課,講機械原理、動力機械的基礎課,我就天天和工人們勞動在一起,和他們打成一片。
到了1978年,我考上了北航的研究生。當時是這樣的,走之前要漲工資,隻有2%的指标,我那時候已經考上北航了,檔案已經調過去了。他們說人走了,我們評他,給他漲一級吧,居然全廠都通過了。這也是我的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地方。

北航學子前往高歌先生家中進行采訪
軍用航空發動機在使用了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之後,它的性能得以加強,讓我國萬噸推力的發動機和美國追平。從問世到發展,其中包含了無數如高歌校友一樣的設計師的心血。一次次實驗與付出的背後,是我們對國家富強、民族複興的熱忱和盼望。在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努力下,也必将有更多、更好、更強的航空武器裝備擁有着更加澎湃的“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