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友是大學的寶貴資源與财富,廣大校友因共同的記憶、信念和溫情而凝聚起來,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崗位上敬業奉獻,為母校的聲譽增添榮光,更時刻心系母校,以各種方式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他們對母校的愛心如涓涓細流,傳遞着溫情與溫暖,同時也在傳承大學的精神與文化。

徐惠彬校長為捐贈的校友企業家們頒發捐贈證書
晨興之光 情滿校園
當指揮完成最後一個手勢,這支來自哥斯達黎加的樂隊用一個完美的低音結束了本場演出,台下旋即響起熱烈的掌聲。
這裡是沉浸在五月晚風中的北航,夜幕下的晨興音樂廳。
一如往常的每一次謝幕,觀衆們走出音樂廳的大門,都會縱情談論那些尚未消去的餘音。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去晨興音樂廳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出戲劇、賞一台舞蹈,成為很多北航師生工作學習生活之餘的高端享受。
時間回到2012年5月15日晚7時,北航晨興音樂廳落成首演“律動的音符——北航學生管樂團建團十周年專場音樂會”正在演出,《匈牙利小狂想曲》、《爵士組曲》帶觀衆踏上異域風情之路,《歌劇魅影》講述了巴黎歌劇院的一個神秘而凄美,離奇又哀婉的愛情悲劇……
而此時的台下正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和他的妻子,他們正是晨興音樂廳的捐資人,北航傑出校友、晨興國際控股集團創始人王祖同、楊文瑛夫婦。
1968年,王祖同、楊文瑛二位先生從北航被分配到四川的軍墾農場,兩年後又被“發配”大涼山。年輕的他們不得不冒着冬日的嚴寒赤腳下水田,“那的确是一段挺苦的時期,她(楊文瑛女士)出身好,本沒必要來受苦的,都是為了我呀。” 王祖同在回憶往事時不無感慨。
後來,夫妻二人來到了香港。初到香港的日子,依舊苦不堪言,由于當時的香港并不承認大陸文憑,王祖同幸運地被地鐵公司破格錄用負責收費系統軟件,而原為華南理工大學教師的楊文瑛卻不得不進入工廠成為一名女工。青年時期艱苦的生活經曆,使二位先生對生活、對财富有了深刻的體悟。
2001年,第一次資金運作成功後,夫妻二人向江西萬載縣捐贈了36所希望小學,其中隻有一所以他們的企業“晨興”命名。“那時的萬載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那裡農民的一大主要經濟來源是煙花爆竹制作,農家作坊哪有多少安全意識啊,所以經常會引發事故,當時我們去考察的時候看到因為事故而逝去的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心裡實在難受。他們也知道(做煙花爆竹)危險,但沒辦法啊,家裡人還都等着糊口呢。”談及當年捐助時的情況,古稀之年的王先生感慨道。
“于是我們就想啊,個人的财富既然源自于社會,最終也務必回饋于社會。我在北航學習的時光很短,但學校交給我做人的道理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祖國、土地和同胞的熱愛。”

王祖同
在做慈善的道路上,有一個人對王祖同的影響很大。“我看見同為北航校友的廖理純先生辭去工作,自籌資金,帶領千名志願者赴沙地植樹造林,他的事迹帶給我深深的感動,我覺得他是每個慈善企業家的榜樣。”
2002年,适逢校慶50周年,夫妻二人向母校捐贈人民币200萬元用于校園綠化工作;
2007年,校管弦樂團收到了來自兩位先生的200萬元捐款;
同年10月,王祖同先生攜妻子楊文瑛女士返回母校,在學校55周年校慶活動之際,慷慨捐資2000萬元人民币,資助晨興音樂廳的建設……
有趣的是,不同于其他捐助者或褒獎學習成績優異者,或援助家庭經濟困難者,王楊夫妻二人的捐助大多用于北航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不管是在國際國内屢獲大獎的校管弦樂團也好,現已成為北航文化聖地的晨興音樂廳也好,都是北航校園文化建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如王先生在晨興音樂廳落成儀式上所講的那樣:“我們把音樂廳定位為北航校園高科技海洋中的一座小島,希望讓同學們能夠每天浸泡在工程技術海洋中的時候,偶爾也可以遊到這麼一個藝術的小島休息休息,欣賞一下高雅的音樂,陶冶性情,有利于全面發展。”
博聞強識,全面發展,是夫妻二人對北航莘莘學子的期待;修身養性,兼濟天下,則是北航人對這份恩情的最好報答。
報國初心 寄夢英才
1952年10月25日,新中國成立了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京航空學院,學院成立的初衷是為新中國培養一批又一批具有高素質的航空航天科技專業人才。
建校至今已經過去了63個年頭,“北航制造”的标簽已經貼滿了全國各行各業,他們有的已經是項目總工,也有成了技術總監,還有數不清的奮鬥在科研和教學一線的院士、教授。
然而還有那麼一批人,他們也曾計算過流體力學的各種難題,也曾參與過大大小小的飛行器模型設計,也曾暢想過中國制造的航空發動機舉世矚目的一天,盡管現在别人對他們的稱呼更多的是“董事長”“總裁”和“經理”,但他們内心深處的航空報國之志卻從未改變。
武守坤校友,1988年畢業于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發動機專業,曾任北航4系學生會主席,學生輔導員,北航發動機協會會長,北航科技協會理事長,現任深圳金百澤科技公司董事長,北航深圳校友會名譽會長。
出生農村的武先生,對于航空的熱情源于自己的中學老師,三本由物理老師贈送的《航空知識》陪伴着他走過了高考後的漫長暑假,也将他帶到了雜志的編輯部所在地——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
回憶北航的青春歲月,武先生選擇了“情懷”這個詞加以形容,“那真是一段美妙的時光,每個人都充滿了激情,仿佛有一種使命感在将我們聚在一起”。
“1985年我加入了4系學生社團‘北航發動機協會’,協會創始人吳興學長每周末都帶着我們做項目跑業務,終于,我們的防冰雹降雨火箭技術連圖紙和樣機一起轉讓給了京郊的一家小工廠,賣了6800元!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那天晚上大家一塊兒吃餃子,喝酒,那才叫做開心啊!”
一個偶然的機會,武先生了解到了千裡之外的深圳特區。年輕躁動的心無可阻攔地奔赴特區。“十年裡,在特區的窗口,通過進口服務行業的技術引進,來踐行母校教育的獻身航空事業的使命”。
2004年,武先生被舉薦為深圳北航校友會會長,當時北航在深圳有一千名校友,“讓校友會成為校友們的精神港灣,聯誼和事業平台,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2015年5月,北航企業家俱樂部成立,武先生及夫人林女士捐款人民币100萬元用于支持學校“航空強國中國心”基金。
“北航的學生一直都是優秀的人才,我們那一輩以及之前的北航人都是懷抱着一顆航空報國的理想之心,嚴謹務實,把身子低到塵土裡;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更不得了,網絡的興起解放了他們的思想,陽光、活潑、有領導力。”
當談到對受資助學生的期許,武先生表示,“我并不需要他們去感謝我或者别的捐助人,我覺得,在北航一直都有這麼一種為了下一代甘願犧牲自我的傳承精神,在我讀大學的時期,我的老師陳懋章先生就曾給予我無私的關懷,這份感激我隻希望能夠在北航一直傳遞下去,這大概就叫愛的傳承吧”。
同為北航發動機系畢業的邊程先生,也将這份源自北航老一輩教授的愛傳承了下來,他所在的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向北航捐贈100萬元用于設立科達勵學金,幫助了衆多成績優異的北航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2013,2014,2015年連續3年捐款舉辦了馮如杯特别比賽項目——“科達機電杯節能減排大賽”,極大程度的鼓舞了北航學子科研報國、航空報國的熱情。
“我做的并不算什麼,每個北航人隻要有可能都會去做的,我在北航受到的教育告訴了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社會也決不會虧待你。”邊程先生是這麼看待捐資助學的。
愛心傳承 源遠流長
2015年5月13日下午,北航企業家精神座談會暨企業家俱樂部成立儀式在唯實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舉行。北航企業家俱樂部的正式成立,是新時期下學校校友工作的一種全新探索,必将增進校友與母校的情誼,有力推動各校友企業之間、企業與學校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以北航的優良傳統引導中國的企業家承擔起社會責任,讓事業有成的校友有更多機會回報母校的辛勤培育。
校長徐惠彬院士在會上說,北航校友企業家近年來正以集群之勢異軍突起,在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偉大進程中大有作為,為中國企業家精神賦予了北航獨特的内涵。徐校長希望校友企業家在創造财富,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熱愛國家,支持母校發展,成為踐行公益、推動慈善的先鋒和榜樣。通過母校牽線搭橋加強校友企業家之間、校友與學校之間的聯系,促進校友事業和學校事業的共同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而校友企業家們則紛紛表示将密切聯系母校,整合母校與校友資源,加強與母校在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等方面的合作,推動母校和校友事業共同發展。
事實上,近年來,更多的北航校友企業家們也已經在努力發展自身事業的同時不忘反哺母校恩情,将師承之恩延續到後輩之身,這其間傳遞着的正是一代代北航人濃濃的同胞之情:
深圳市強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永強先生:2010年3月,捐贈2萬元支持淩峰社活動;2012年8月,捐贈20萬元支持北航工會建設;2012年10月,捐贈50萬元支持“華拓信”建設發展基金;2013年1月,捐贈50萬元支持“華拓信”建設發展基金;2015年5月,捐贈人民币500萬元。
北京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菁先生:2011年12月,捐贈100萬元支持北航校長基金。
廣東歐派家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良松先生:2012年7月,捐贈150萬元支持合作拍攝制作北航校慶專題片并在鳳凰衛視中文台《鳳凰皇牌大放送》中播出;2014年10月,捐贈10萬元支持北航獎助學金。
深圳市多彩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夏炜先生:2012年10月,捐贈100萬元支持計算機學院學科發展建設;2015年5月,捐贈100萬元人民币用于校友發展基金。
廣州信邦汽車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罡先生:2012年、2013年、2014年,每年捐贈10萬元支持“李罡校友勵學金”;2015年3月,捐贈30萬元支持校友。
廣州雅信達通信網絡有限公司董事長鄧良平先生:2013年4月,捐贈20萬元支持校友發展基金。
海南景華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孔繁景先生:2013年4月,捐贈20萬元支持校友發展基金。
北京澤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施雷先生:2015年5月,捐贈100萬元,資助北航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
正是這一股股有如清泉般的愛心,使得北航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獲得了更多的資源與力量,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将會更加堅定有力!
(北航新聞網記者廖行、趙言采寫)
【結語】近年來,北航的捐贈文化蔚然成風,這些企業家校友代表隻是北航廣大海内外校友捐資助學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善舉既體現出熱愛母校、回報母校的内在情感,同時也體現了一所大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校友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價值追求,被一代代北航人不斷延續、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