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響,1937年10月出生于湖南祁東,我國知名航空發動機專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60年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1986年起任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原624研究所)總工程師和第一總設計師。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并當選黨的十五大代表。2001年獲中國航空工業“航空報國”金獎,2002年獲俄羅斯科學院榮譽博士學位,是我國自然科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2003年被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并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兼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相關部委委員、國家863航天航空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動力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
我是屬牛的,屬牛的人都會有點牛脾氣,但總是勤奮勞作、不畏艱辛、任勞任怨、奮力向前。我常想,自己的天分并不高,也不那麼聰明,但笨鳥先飛,從小讀書刻苦用功,所以學習成績才比較好。高中畢業時,我本想報考清華電機系,但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去清華。突然有一天父親告訴我,說組織要推薦我報考北航。後來我才知道,是北航的一位領導,名叫張仲禹(即後來北航發動機系的黨總支書記,是個老革命),帶隊到我們學校招生,挑選優秀畢業生。經政審後,選定了8名學生,其中有我一個。北航是國家重點高校,當時雖然是推薦保送的,但還是與其他同學一樣,要到衡陽去參加全國統考,成績太差的也不行。
1955年9月初,當我跨入北京航空學院的大門時,第一眼就看到一條非常醒目的大标語——“歡迎你,未來的紅色航空工程師!”那一刻,仿佛有一股熱流湧向我的全身,心裡感到無比振奮和喜悅。當時北航隻有三棟教學樓,一系樓——飛機樓,三系樓——發動機樓,還有一個叫電子樓,在發動機樓的西邊,那棟樓基本上快建起來了,就這麼三棟大樓。我們每天早上在東操場(就是現在圖書館的那個地方)出操、跑步、鍛煉身體。
剛進北航,印象最深的就是參加國慶遊行和狂歡。那時每年兩次,一次“五一”,一次“十一”,白天有天安門前的閱兵、遊行,晚上有天安門廣場的狂歡。我們是9月進校,高年級同學負責組織。
1955年10月1日,我第一次參加國慶遊行,通過天安門時,仰望城樓上的毛主席、少奇同志、周總理、朱司令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心情無比激動!我眼裡含着淚花,發自内心地同大家一起呼喊“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産黨萬歲!”晚上又去天安門廣場參加狂歡、看煙火,真可以說是“心潮澎湃,心花怒放”。自己從一個小縣城來到首都北京,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宏偉壯觀的場面,感到非常震撼!當時曾想過,将來工作後如果有機會把父母接來看一看,那該有多好啊!那時沒有電視轉播,他們在湖南根本看不到北京鼓舞人心的場面。我心情非常激動,思緒萬千,對國家的繁榮富強信心百倍,也充滿着種種幻想和期待。
後來學校分專業,将我分配到發動機系設計專業,從此與航空發動機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候對航空發動機真的不了解,領導安排了,我就踏踏實實學好發動機,将來為之付出畢生的心血和精力,結果一幹就是50多年。
發動機專業一個年級分為兩個大班——前大班、後大班,前大班學設計,後大班學工藝。每個大班又分為幾個小班,我分到前大班的5305班。那時候北航是五年學制,前兩年主要學基礎課,前後大班不分專業,在一起上大課,發動機課程也就是活塞式和噴氣式兩大類。
第一次開全班會議,由班主任老師宣布班幹部,一個小班有3個班幹部——團支部書記、班長和總幹事。老師宣布我擔任總幹事,負責班上同學們的生活。我領導3個幹部,即體育委員、文藝委員、生活委員,都是為大家服務的。他們的分工很明确,生活委員負責組織打掃衛生、檢查、評比。很多同學把我這個總幹事戲稱為“後勤部長”,當時北航的班幹部就是這麼一個體系。我們整個前大班設一個黨支部,小班沒有黨支部。大班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是徐才通同志,他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工作,當過世界著名學者吳仲華先生的秘書。
到三年級的下學期,我當選為系學生會幹部,小班的總幹事就不當了。我在系學生會第一個學期當生活部長,領導各小班的總幹事,主要組織全系同學生活、福利和衛生方面的一些活動。第二年改任文化部長,負責活躍同學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在三系黨總支書記張仲禹領導下,發動機系的體育活動非常出色,在好幾屆校運會上都獲得第一名,拿過不少冠軍。但文藝方面偏于保守,有一次系學生會開讨論會,有人提出,為了活躍業餘文化生活,促進大家交流,希望我們系多辦舞會,也可以跟北京醫學院(簡稱北醫)搞點聯歡,并決定由我這個文化部長來組織。盡管中學時期我男扮女裝扭過秧歌,但沒有和女同學跳過交誼舞。我這個人很保守,交誼舞始終沒有學會,也很少去舞廳看熱鬧。
我将組織發動機系的“交誼舞會”一事交給一位副部長來主持,并找了幾位文藝骨幹分子參加,出海報、找場地、給北醫發邀請函。以後搞了幾次規模較大的舞會,聲勢雖不算很大,來的人還真不少。作為文化部長,出于職責,我不得不去看看,幫忙張羅,有時也參加樂隊打打鼓。但究竟取得了什麼“成果”就不得而知了。
那時北航還搞文藝比賽,每個系都要出節目。我找來一個人當編導、選演員,組織演好。為了編好、演好節目,還帶他們下農村去體驗生活。效果不錯,當年我們發動機系,體育在全校取得第一,文藝比賽得了第二名。
1958年初,北京開始建設十三陵水庫,各高校學生分批去參加義務勞動。
因為我是班上的總幹事,管生活,所以我要先去号房子。十三陵水庫工地離北航挺遠,是坐汽車去的。當時剛剛學會騎汽車,回來的時候,也許有點心血來潮吧,就借了馬雲鳳同學的一輛自行車。結果騎車回學校的時候除了洋相,我差一點掉進了河裡。這件事對我的教訓非常深刻,從那以後我就不敢再幹太冒險的事兒了。
去之前開了各班總幹事會。總幹事去号房子,就是把去的同學分到老鄉家裡住,水火炕。火炕中間很熱,大家都不願意睡在那個位置。我是總幹事,要起帶頭作用,就說我睡這兒吧。那些天确實自己被烤的一點兒都沒有睡好覺。
十三陵水庫勞動很艱苦。去了以後,工地領導跟我們講,某大學有個學生,因為晚上吃包子撐破了胃,被送往醫院治療。領導一次作為典型例子,教育大家不要再出類似的事情。整個勞動期間,我們早餐吃得比較簡單,中午送一些鹹蘿蔔、窩窩頭到工地。那時雖是春季,但天氣仍然很冷,窩窩頭都凍得很硬,難以下咽,所以大家都是随便啃兩口就算了,吃得較少。晚上回來改善生活,吃的是包子、餃子、蛋炒飯,還有土豆炖牛肉,不定量、敞開吃。那是1958年的事,當時物資供應還比較好,所以領導提醒同學們,别把胃吃壞了。
我這個總幹事就是住房、安排上工,誰有病了就照顧一下。我們的任務是挖土、挑土,往大壩上壘。夯實、壓實是專業工程隊的事。後來才看到報道,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和少奇同志,這些中央領導同志都去勞動了,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那年天氣很冷,我的手都凍裂了。南方來的同學中,手腳凍傷的很多。學校裡有暖氣,十三陵工地那邊就沒有了,北風一吹,地凍得很結實,一鎬刨下去隻見一個小白點兒,但刨不動也得刨。我是總幹事,必須帶頭幹,最後雙手都磨出了血泡,回校後得到系裡的表揚。
三年級的時候,北航成立了33A班。當時北航新增兩個專業,一個是火箭專業,叫六系,在學校東南角專門建了一棟六系樓。我們成為33A專業,學沖壓發動機,把我選上了,看來學校領導對我還是很信任的。
這個班主要有調幹班的學生組成,有30多人。調幹生基礎相對較差,不少是從速成中學畢業後送到北航的,當然其中也有學的很好的。學校從成績較好的同學中挑選了十幾個人與他們一起學習,顯然是要在學習方面幫一幫他們。一共30多人組成一個特别班。我擔任團支部書記。
當時的班級黨支部書記曹楷找我商量,要在班裡開展“一幫一、一對一”活動。那時候講政治,要保證全班同學順利畢業。由我們團支部負責組織這一活動,大家分别結成“對子”。班上同學們的關系都很好,大家很團結,互相幫助,心情舒暢。
黨支部讓我幫助兩位同學,一個是袁三民,還有一個是曹志穩。
袁三民為人很正直。據說他當過林彪的警衛員,立過戰功。來學校之前已經享受部隊連級幹部待遇,帶工資上學,而且組織上把他夫人調到了北航。我與袁三民的課桌緊挨着,我經常幫助他,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給他講一講,一起讨論,直到他搞懂為止。這個過程也是我複習功課和深化學習的過程,應該說起到了互相幫助和促進的作用。畢業前,他不幸得了黃疸型肝炎,因醫治無效去世,實在太可惜了。後來學校把我們幾個和袁三民接觸最密切的人全都拉到醫院去抽血化驗,怕我們受到傳染。我和曹楷首當其沖,所幸兩人都平安無事。
曹志穩同學政治上強,為人和藹可親,學習也很棒。曹志穩畢業後分配到航天五院31所工作,後調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當處長,之後又調到國家監察部任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紀委監察綜合室副主任。他曾邀我有事去中南海找他,因中南海是黨中央、國務院所在地,由于怕給我們雙方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他在中南海工作期間,我一直沒去找過他。但我們兩人關系一直很密切,現在聯系也較多。
我們班上這些調幹的同學都是好樣的,有些人雖然基礎差一點,學習有些吃力,但都非常認真,刻苦用功。出曹楷、袁三民、曹志穩外,楊思霜同學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他經常主動約我談心,交流思想、幫我進步。畢業後,他分配到西安紅旗機械廠(即430廠)工作,當過吳大觀同志的助手,後擔任工廠設計所實驗研究室主任;唐瑞成同學原則性強,嚴格要求自己,敢于批評與自我批評,畢業後留校當教師,擔任過教研室黨支部書記,北航出版社社長,後因患癌症英年早逝;王潤宗同學,童工出身,踏實苦幹,後來與我一起入黨,一起在624所山溝裡搞高空台建設,是11室“八大金剛”之一,當過機動處處長和教育培訓中心主任,默默無聞一輩子,為高空台和624所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9年,我入黨了。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是6月25日。我是大班中第一批加入中國共産黨的,與我同時入黨的還有王潤宗同學,當時學生黨員很少,我所在的班上,調幹生黨員較多,黨支部書記曹楷是我的入黨介紹人,還有一位入黨介紹人就是曹志穩同學。
争取入黨是我在中學時期就立下的志願,這可能與我擔任過3個中學的學生會主席有關。因工作關系,我同學校黨支部、團委的負責人接觸較多,受到他們的教育、幫助和熏陶也就多,如鄧國瑛、劉紀生老師等。尤其是祁陽中學鄧國瑛老師,他多次同我談話,講革命道理,表彰我當學生會主席能犧牲個人時間,主動做好工作,與團總支書記配合得很好,同時還能把自己的學習搞好。他經常鼓勵我要努力争取進步,不要背家庭出身的包袱。我第一次從他那裡聽到黨的“有成分論,不唯成分論,重在個人政治表現”的政策。
1956年夏天,我正式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向黨表決心,要把一切獻給黨,不畏犧牲,為共産主義遠大目标奮鬥終身。當時,我們小班的徐才通同學是黨支部委員,後擔任過黨支部書記。他接到我的申請書後很高興,給了我許多鼓勵,并送我一本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産黨員的修養》。此後,我就成了大班的入黨積極分子,參加黨課,也常有黨員同志找我談話,我也經常向組織彙報自己的思想。
通過黨課教育和黨支部的培養、幫助,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經過黨組織長期考驗,我于1959年6月25日被批準為中共預備黨員。1959年7月1日,我在黨旗下莊嚴宣誓:“願為共産主義事業奮鬥終身!”正式成為偉大、光榮的共産黨組織中的一名新黨員。
1958年,北航要搞型号研制,我參與的是“北航四号”,搞沖壓導彈。
當時,我們以304教研室為主成立了一個設計班子,由教研室主任甯榥教授任總設計師。甯先生是國家一級教授,是航空界暫不退休的四位專家之一。當過沈元校長的老師,在學校中有很高的威望。課堂上,他畫的圖很漂亮,講話幽默,深得同學們喜愛。
設計班子裡分四個小組,即總體組、燃燒組、噴管組和控制組。每個組都由一位老師當組長,兩個學生當副組長。我在總體組,組長是魏佑海教授,副組長是馬繼華和我。馬繼華比我高一屆,也在北航讀研究生,導師也是甯榥教授,我常叫她馬大姐,後來留北航當教授。她對我很關心,1961年我身體不好,胃疼得很厲害,她經常安慰我,還從家中弄點好消化的食物給我吃,我非常感動。魏佑海先生出生于外交世家,和藹可親,學術造詣很高,是我尊敬的師長之一。
搞“北航四号”的研制,需建設高馬赫數的沖壓發動機試驗設備,氣源是暫沖式的,由楊再明老師擔任實驗室主任。我當時是學生,與老師、工人師傅一起勞動,積極參加實驗室建設。有小零件需要焊接,我就提着零件騎自行車跑到清華大學去求援,請他們幫着焊接。
我們實驗室有一位工人師傅叫李文模,個子瘦小,技術很高,人也很好,為實驗室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2000年我到北航後還見到過他,他一下就認出我來了,還記得我的名字。他年紀大了就去守航空館的大門,退休之後又修自行車,始終在辛勤地勞作。實驗室建成後,在讀大學和研究生期間,我曾參加過超聲速擴壓器和燃燒室的一些實驗工作。
在北航五年的學習為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期間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政治思想、文化知識和個人素養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60年畢業之後,我留下來讀免試研究生,那時向蘇聯學習,叫副博士研究生,我的指導老師是甯榥教授,研究方向是燃燒學。
甯榥先生是我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懂英、俄、德三國語言,在他的指導下,我參加了北航304教研室的沖壓式發動機和燃燒室實驗研究,并編寫了副博士研究生學習計劃。隻可惜這個計劃未能實現,我就中斷了研究生學習。
從1970年到2000年,我在624所工作了整整30個春秋,當我完成了領導交給我的主要任務時,我在624所的曆史使命也基本結束了。
當航空工業總公司要調我入京的時候,趕上中央政府領導換屆,進京戶口被凍結,人事調動暫緩。北航的沈士團校長、樓士禮書記、徐縱巍常務副校長分别多次找我談話,熱情地歡迎我到北航工作,說他們可以幫我解決進京戶口問題。北航是我的母校,是全國重點高校之一,進北航工作是很好的選擇。後經過北航和總公司商議,将我的黨政關系暫時保留在624所,檔案副本放在北航。就這樣我很快就調進了北航工作,在航空發動機系(現為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後來又擔任北航航空發動機數值仿真研究中心主任。
自90年代以來,我就很關注國内外航空發動機數值仿真和模拟技術的進展和趨勢。常利用出國考察、交流、合作的機會,對俄羅斯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CIAM)、加拿大普惠公司、英國羅·羅公司、劍橋大學等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公司和大學在數值仿真技術方面的成就和進展進行充分了解、學習和交流。漸漸地我發現了解決問題的核心和關鍵:技術上抓系統集成,管理上抓專業化體制。于是後來我提出以整體仿真為目标,建立我國自己的航空發動機數值仿真系統,以高校和中航工業為依托建立專業化的航空發動機數值仿真研究機構。
彈指一揮間,如今我已經是70多歲的人了。但現在身體狀況還好,還能發揮一點餘熱,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工作。看到為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祖國航空發動機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我感到由衷的高興,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國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技術骨幹已經茁壯成長起來,我完全相信,獻身于航空動力事業的一代又一代中國航空人,一定會牢記使命,抓住機遇,繼續秉承“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理念,發揚“激情進取,志在超越”的精神,為我國航空動力又好又快地發展,跻身于世界航空動力強國之林做出更加輝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