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并舉,穩步提升學院的國際影響力
通訊員 趙鑫
“十二五”期間,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在國際交流方面注重實質合作、深化交流内容,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并舉,推進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進一步鞏固了國内一流航空發動機基礎研究基地和國際合作窗口地位。具體體現在基地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3各方面。
在基地建設方面,以國家外專局“航空推進理論與工程創新引智基地”為基礎,成立了3個中外聯合實驗室,申請并獲批了3個北京市國際合作基地,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及世界知名航空企業空客公司等發起成立了“中歐綠色航空創新聯盟”;在此基礎上,以教育部“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為平台,實現了法國賽峰(SAFRAN,世界著名發動機公司)、中航工業、北航的“3+X”實質性國際科研合作。
在人才培養方面,以參加學術會議、交流學術成果及短期訪學為開端(共計383人次),着力推進學生交換和長期訪學(共計64人次);在此基礎上,和3所國際一流大學簽署了雙學位聯合培養學生的合作協議,并開始具體實施。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從教師短期出訪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開始(共計254人次),到聘請國際知名學者來北航長期任職、建立學院的國際學術評價委員會(含13位國際知名學者),再到學院教師走出去(學院教師中7人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34人次有1年以上交流出國經曆),學院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穩步構建國際合作基地,推進科研實質性合作
“十二五”期間,學院牽頭的“航空推進理論與工程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以高分通過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的聯合評估,并被納入新一輪引智基地計劃,繼續獲得支持建設。在“111引智基地”的支持下,學院與國際一流科研團隊開展了實質性合作,取得了多項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學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給出了能夠獲得“失速後流場”的唯一途徑和方法;與法國裡昂中央理工大學合作,在“角區分離機理”研究方向發表高水平的研究論文14篇,相關研究成果得到了法國賽峰集團的密切關注和項目支持;與英國巴斯大學合作,使我國的渦輪盤、腔、軸、封嚴和葉片内冷通道的流動與換熱研究的總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與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合作,光熱互補新能源系統和航空可替代燃料的研究已經被列入科技部入庫研究項目;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研制出首個實現飛行的微撲翼靜電驅動器、聯合發表研究論文10篇……。
以“111引智基地”的工作為基礎,學院與美國普渡大學聯合成立“北航-普渡能源系統聯合實驗室”及“北航-普渡低排放燃燒聯合實驗室”,與法國标緻雪鐵龍汽車集團聯合成立了“北航-法國标緻雪鐵龍開放實驗室”;同時獲批了3個北京市國際合作基地(“綠色航空科學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先進葉輪機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分布式能源系統”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4年,學院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及世界知名航空企業空客公司等發起,成立“中歐綠色航空創新聯盟”,該聯盟以歐盟地平線2020(Horizon 2020)為支撐,共同推動綠色航空領域的協同創新研究和全球化精英人才的培養,聯合制定中歐航空替代能源新标準。
在上述國際合作基地的基礎上,學院以教育部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為平台,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中航工業、賽峰集團三方簽訂協議,采用“3”(北航+中航工業+賽峰)+“X”(西工大、南航、清華、北大、中科院、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合作模式,通過中航工業南方公司-賽峰集團斯奈克瑪公司民用渦槳發動機合資公司(TurboTech)項目進行火焰筒和動力渦輪部件的研發合作,中航和賽峰支持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從事和該項目的基礎研究和相關研發工作,先期啟動的3個項目正在開展技術協議讨論。
學院為提升國際學術水平與影響力,主辦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包括:噴氣推進與動力工程系列國際會議(ISJPPE);适航技術與管理系列國際會議(ISAA);國際航空航天工程教育論壇(IEFAAE);2014年綠色航空國際會議(Green Aviation symposium 2014);2014年清潔能源與環境國際會議(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eaner Energy and Environment)等。學院還創辦了Elsevier旗下的英文期刊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發表以能源、航空宇航推進技術為背景的前沿基礎研究成果。
多渠道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在學生短期訪學、參加國際會議、交換培養方面,學院積極響應學校“遠航計劃”、“國際暑期學校計劃”,選派學生參與校級學生暑期訪學及交換培養項目;同時,每年獨立選派上百名學生到麥吉爾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等參加暑期課程學習和交流。“十二五”期間,學院學生短期出國人數累計383人次。
為了深入探讨航空發動機創新型人才的國際化培養模式,學院在留學基金委、學校國際交流處的支持下,和多所一流大學簽訂了雙學位聯合培養學生的合作協議。其中包括:學院與法國民用航空大學(ENAC)、英國克萊菲爾德大學簽署雙學位培養協議;學院與加拿大著名大學麥吉爾大學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學院提出的《未來科學家計劃》建議,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支持,入選的學生将得到全額資助,赴一流大學攻讀學位;首批入選者已經出國。
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學院積極引進外籍教師進行本科生引智課程的建設。2013年暑期,率先開設了2門引智課程(俄亥俄州立大學Mei Zhuang教授,計算氣動聲學;俄亥俄州立大學 Jen-Ping Chen副教授,吸氣式發動機原理)。2014年暑期,再開設2門引智課程(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Guillermo Rein,燃燒基礎;台灣成功大學陸鵬舉教授,流體力學)。2015年暑期,引智課程門數達到7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Song Jun教授,固體力學;美國凱斯西儲大學Li Bo教授,連續介質力學;英國布魯内爾大學Ge Yunting教授,制冷技術;台灣成功大學陸鵬舉教授,流體力學;德國MTU公司Kurzke教授,發動機設計)。
為了提高學院留學生的培養能力,2011年以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為契機,構建了與培養目标相适應、體現國際化和學科交叉理念、與國際一流大學接軌的研究生課程體系,開設了包括“材料疲勞與斷裂”、“流體測試技術”、“燃燒學”等10門全英文專業課。
瞄準重點學術領域,引育國際一流師資
“十二五”期間,學院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發布了《未來動力人才行動計劃》吸引海内外傑出人才,鼓勵教師出國出境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并吸引高層次人才加盟到學院教師隊伍。
教師的短期學術交流以參加學術會議、學術講座、短期課程為主要手段。“十二五”期間,學院共邀請204人次專家來華短期訪問;學院教授短期出國訪問254人次。教師的長期學術交流以正式任職、科研合作為主。學院聘請國際上能源動力領域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Meyer Jacques Benzakein、CFM56總師Jacques Renvier為代表的13位知名學者為學院國際學術評價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的職責定期對學院的學術水平、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工作進行評估,并給出指導性建議,同時推薦高水平學術人才加盟學院,促進學院學術水平提升。學院教師在國外長期擔任訪問教授的有孫曉峰、陸利蓬、馬宏偉、李曉東等7人。
回顧“十二五”,學院積極構建國際交流合作的頂級平台,成立“中歐綠色航空創新聯盟”,和賽峰集團實施“3+X”科研實質性合作,與國際一流大學簽署雙學位聯合培養協議,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這些都為“十三五”期間産生一流科研合作成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航空發動機高級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