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動态

首頁 >> 新聞中心 >> 學院動态 >> 正文

新華社深入報道我院團隊:機器“昆蟲”待高飛

發布日期:2024-12-02    作者:     來源:     點擊:

近日,我院闫曉軍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登上《科學·進展》,這也是我院今年第5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科學》及子刊。新華社對該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報道,讓我們一起走進: 機器“昆蟲”待高飛。

新華社對該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報道。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實驗室裡,一隻體态玲珑的仿生昆蟲機器人自在穿梭,随後抵進一條狹窄的“死胡同”,由于空間限制沒法騰挪掉頭,它便倒着小步快跑了出來。這隻機器“昆蟲”身長2厘米、寬1厘米、重不足2克,垂直投影面積約兩個指甲蓋大小,由北航教授闫曉軍團隊研發。它在災後救援、機械裝備結構檢測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近日,該團隊關于“昆蟲機器人實現倒跑”的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這一刻,距闫曉軍首次“牽手”微型機器人動力研究,已經過去15個春秋。

北航科研團隊研發的機器“昆蟲”

2009年,闫曉軍作為青年訪問學者參與“電壓對微梁位移影響”的實驗。他細心地觀察到,直流電壓升到一定範圍時微梁發生了不間斷的振動。依常理,隻有交流電才會引發振動。由于這個“反常”現象與實驗目的無關,在闫曉軍指出後,其他實驗人員并未再深入研究。

當時的一幕卻在闫曉軍的腦海裡反複回放,“那種振動好像蜜蜂撲騰的翅膀!”航空動力領域出身的他聯想到,接近蜜蜂尺寸的無人機體型過小,沒法像普通無人機一樣裝載電機。正是因此,各國研究團隊紛紛苦尋适配微型無人機的動力系統。“這種振動原理能否用在無人機的‘翅膀’上?”自此,闫曉軍踏上了在這個方向的探索旅程。

欲學飛,先學走。“地上爬的動力機制弄明白了,才能用在飛行器上。就像活塞發動機最初是在汽車上使用,幾十年後才成了飛機的動力源。”作為航空人,闫曉軍深谙其中之道。

從探究明白“反常”現象背後的原理,到第一代機器“昆蟲”雛形初現,8年時間一晃而過。“緊接着,你要讓它在帶着外接電線的情況下跑起來,然後要實現靈活轉彎,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讓它能夠脫線爬行,再脫線轉彎。”闫曉軍坦言,每進一步,背後都是浩繁的工程。

北航科研團隊研發的多款機器“昆蟲”

在航空動力學領域,搞傳統的高溫結構力學等方向的研究,似乎才是公認的“正業”。因此,團隊曾在機器“昆蟲”研究處于爬坡過坎的初期時,多次被外界質疑。

“那會兒确實聽了有點傷心。”現已是北航副教授的劉志偉回憶,從讀博到留校任教,他一直在闫曉軍團隊研究微型機器人動力系統。曾擺在團隊面前的一根“最難啃的硬骨頭”,他至今難忘——

沒有外接電線供電,小小身軀怎樣才能跑起來?“斷開外接的電源,就意味着要在機器人身上搭載電池、電路闆。實驗發現,負重增加後,‘昆蟲’寸步難移。”劉志偉說,三年時間裡,團隊設計了幾十種機身新構型,調整了百餘次參數,“但它的腿就像粘在了地上,紋絲不動。”

于是,深夜忙完,他總要坐在電腦前向動物們“請教”,一幀幀反複考究它們的運動步态。甲殼蟲、螞蚱、野馬、兔子……最終,豹子成了打破僵局的關鍵變量。“豹子的彈跳奔跑給了我們靈感。”他一邊回憶,一邊松了口氣。根據豹子的運動步态,團隊最終設計出新一代仿生機器“昆蟲”,實現了脫線爬行。

從零開始探索,到目前實現可控倒跑,這個團隊反複“跌倒又爬起”,機器“昆蟲”也在“摸爬滾打”中漸漸蛻變。

時光青睐有心人。團隊的研究成果首次迎來井噴——今年,三項成果先後登上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正刊以及《科學》子刊,這是15年來團隊聚焦微型機器人動力研究的最高科研成果,得到學術界、産業界贊賞。

如今,從這一研究方向培養出的碩博畢業生已有16人,其中,最早的幾批博士生有的已留校任教,并成長為副教授、教授,他們正帶着一批又一批學生,接力深耕開拓。

“我們的終極目标,是要研發出撲翼式微型無人機,像蜜蜂一樣飛起來。”今年51歲的闫曉軍說,“也許還要等下一個15年,或許更久。”蟄伏的機器“昆蟲”,靜待高飛。

快速鍊接

版權所有 © 2021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高教園南三街9号   電話010-617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