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SY22045黨支部舉辦長城精神學習活動,赴北京市慕田峪長城進行參觀學習。

長城精神傳承館以“長城精神、和平紐帶、世界橋梁”為主題,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員教育培訓基地、長城曆史博物館等功能于一體,打造守望和平、百年輝煌、紅色記憶、新中國和平友誼篇章、新北京新懷柔、世界的長城、長城的世界、不忘初心揚帆起航、紅色課堂、黨建風采九大主題闆塊。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
長城是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氣勢磅礴,雄視古今,堪稱中華瑰寶、世界奇觀。長城的修築始于春秋戰國時期,上下兩千餘年,縱橫十萬餘裡。長城作為國家統一和安全屏障的象征意義早已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1984年,鄧小平和習仲勳同志先後為保護與修複長城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将保護長城與熱愛中華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在中國乃至世界掀起了保護長城、宣傳長城的熱潮。時至今日,慕田峪長城已完成了三期修複,總長數千米。

紅色長城,衆志成城
沙峪戰鬥打響了平北抗戰的第一槍,點燃了懷柔區的抗戰烽火。革命戰争年代,人民軍隊在長城留下了深刻的紅色記憶,書寫了懷柔軍民攜手抗敵的壯美詩篇。這其中還流傳出了“鄉民勇救參謀長”的故事,成為了“軍民深深魚水情,将軍不忘救命恩”的佳話。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衆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在參觀長城精神傳承館後,SY22045黨支部的同志們共同重溫了入黨誓詞,更加堅定了不忘先輩初心、傳承紅色基因、矢志砥砺奮鬥、踐行時代責任的信念。

曆史悠久,幹系至重
慕田峪長城是明朝時期修繕起來的,并在明朝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史籍記載,慕田峪長城為明初大将軍徐達在北齊長城之上重建而成。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明朝立國後,徐達又連年出兵打擊北元勢力。洪武四年,徐達奉命往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置屯墾田。其間,慕田峪長城的修建已經脈絡清晰,初見規模。有詩曰“堡塞規模傳魏國,築台形制說南塘”。
幹系至重的慕田峪一帶長城,自明初建成後的270多年間,修複工程幾乎沒有間斷。到了明代中期以後,北方防務更加吃緊。正是出于這種形勢的需要,隆慶元年(1567),在當時傑出的政治家、内閣首輔張居正的推薦下,将原駐守東南沿海的抗倭名将譚綸、戚繼光,調到北方鎮守。譚綸為薊遼總督,戚繼光任明長城九邊重鎮中最為重要的薊鎮長城的總兵。
經過譚綸、戚繼光等數十年的重修改建之後,慕田峪一帶的長城防禦能力不僅大大增強,而且氣勢更加雄偉。我們今天看到的高牆聳峙、敵台林立、烽火相望的長城就是這個時期留下的。
長城見證着中國曆史氣象萬千的變換曆程,象征着民族氣節的堅韌與不屈,一磚一瓦間皆是文明足迹的烙印。此次學習活動,SY22045班的同學得以親臨長城,感悟曆史,切身體會長城精神,并力争在未來的科研生活做到堅韌不屈、自強不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确立的奮鬥目标,我們既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通過此次活動,SY22045黨支部的同學們回顧了長城輝煌的曆史,學習了長城所代表的團結統一、衆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并将之應用于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繼往開來,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