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隊伍介紹:
“晉行者”實踐隊是一支跨越4個系、大一大二兩個年級的實踐隊,4系、5系、8系的13個同學組成主要隊伍,6系的13個同學組成支隊,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150417班班主任周建華作為指導老師,一起走進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對中陽縣的農産品銷售模式進行調查并完成對其銷售模式轉型的研究。
精準扶貧不是盲目、毫無目的的扶貧。我們将着眼點放在農産品銷售這一真正能為當地人帶來收益的方面上,希望在小夥伴們的共同努力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陽的貧困現狀。
2016年7月1日到10日,我們踏訪了中陽縣7個鄉鎮中的6個,通過農戶走訪調查和企業參觀等形式,對中陽縣目前的農産品生産及銷售情況有了更深的了解。目前我們26名實踐隊員正在努力為中陽縣做出一份較為完善的農産品銷售轉型方案,期待我們的成果。
實踐開展情況:
2016.7.1
20167月1日,我們“晉行者”實踐隊主要隊伍曆經七個半小時火車旅途,當晚抵達呂梁火車站。從呂梁火車站到中陽縣的一路上,梁導和李建偉副縣長親切地為我們介紹呂梁的曆史以及中陽縣的經濟現狀。我們對中陽這一貧了初步的認識。


2016.7.2~7.3
2016年7月2日到3日,“晉行者”實踐隊一行人來到了暖泉鎮的生态核桃林,開始了兩天的山林之行。


作為核桃富民的城鎮,山上的核桃種植不可謂不壯觀,從山腳一直綿延到山頂,茂密的樹葉間,蜜瓜花紋的青核桃顯得尤為可愛,捏一捏質感堅硬,讓人很是期待再過兩個月之後的收成。
一路山行終登頂。山頂上住着很多戶以核桃種植謀生的農家,我們“晉行者”一行人家家戶戶地敲門探訪,對每家每戶近些年的生活情況、核桃的種植情況以及銷售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農戶們核桃的銷售途徑主要是賣到呂梁馮陽的個體戶。銷售渠道比較單一,是種植核桃的農戶們收入始終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



2016.7.4~7.5
7月4日到5日,“晉行者”實踐隊參觀了暖泉鎮上的3家企業。
第一站是中陽縣凱宇農産品加工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建于2015年,是一家剛興起的專業從事核桃、紅棗、棗夾核桃等農副産品加工的企業。我們有幸參觀了廠房,并與高廠長進行了親切的交談,了解了核桃加工産業的現狀和未來前景以及産品銷售的有關情況。在高廠長的熱情接待下,我們還有幸品嘗到了剛從冷庫拿出來的美味的棗夾核桃。


我們參觀的第二家企業是中泉農産品加工合作社,這家合作社作為棗夾核桃的創始者,是行業的領頭羊,除進行棗夾核桃的加工外,還進行着小米、香菇等的加工銷售,線下線上同時銷售,是一家規模較大的小型企業。看完對合作社近年來經營項目和生産銷售視頻簡介之後,我們走進生産加工車間,詳細地了解了生産加工所需要的器具和生産加工過程和銷售情況。


最後,我們來到了暖泉鎮一家加工飲料的廠家——興源食品有限公司,進行了一番仔細的參觀走訪。我們參觀了沙棘汁、梨汁等飲料從原料加工到消毒再到成品的整個加工流程,同時和廠方負責人仔細了解了産品加工和銷售的具體情況。

2016.7.6
2016年7月6日,我們迎來了對陽坡村農畜業情況的調查。經過一個多小時盤曲險勢的山路,我們終于抵達了山頂。


下車伊始,一股舊襲的滄桑感迎面而來,與之相阕的是許書記迎人的熱情。梁導向我們介紹陽坡村和桃園集團的情況:陽坡村現居住人口隻有數十,而且大多數是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大多以種植土豆和玉米為生;桃園集團是中陽縣第二大企業,而且該企業主要以建築材料業和開采業為主,近年來桃園集團面向陽坡村村民推出了農畜富民的計劃。
在梁導和許書記的介紹下,我們參觀了桃園集團旗下的羊場,并且對農畜富民計劃有了更深的了解:計劃在中陽縣實現養殖一萬隻羊的目标,實現富裕農民的目标,但是由于近年來市場的影響,該計劃還需一定時間才能實現。接下來我們一行來到了羊場附近的飼料加工廠,在桃園集團雷部長的帶領下,大體了解了飼料從原材料到成品的生産過程,了解了羊畜業的銷售過程。




之後,我們來到村委會,聽取梁導和許書記“關于推廣桃園集團農畜富民計劃”的報告。認真分析完《中陽縣下棗林鄉陽坡村入戶調查表》後,我們“晉行者”一行人跟随村幹部到村民家中調查走訪,征求村民對于桃園集團農畜富民計劃的意願。
我們一行人在雷主任的帶領下去了幾個村民家中。這幾家都自己圈養着羊,收入也不是很高。村民們聽了我們對桃園集團計劃的描述之後,有的村民表示願意考慮該計劃,有的村民當場即表示願意接受該計劃,并表明有足夠的能力養殖這些羊。
在陽坡村走訪一天之後,我們乘車來到了陽坡村的鄰村——龍天廟村,與陽坡村相比,該村還沒能夠通自來水,因此村民的用水都是依靠旱井中積累的雨水,條件不是一般的艱苦。


2016.7.7
2016年7月7日,七七事變七十九周年紀念日。除參加中陽扶貧項目,還打着“紅色1+1”旗号的“晉行者”實踐隊,在擁有着山西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的中陽縣,開啟了一天的紅色之旅。
第一站——中陽縣人民武裝部
在這裡我們參觀了新建不久的展覽館,該展覽館主要分為曆史沿革、戰鬥曆程、建設成就、中陽英傑以及國防教育五部分。武裝部專門人員為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講解人員主要為我們講述了紅軍東征曆史上的首場大捷,史稱“關上大捷”的戰役,這也為我們下一站參觀的關上戰役紀念碑做了鋪墊。
第二站——關上戰役紀念碑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山路,一路上懷着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我們終于來到了今天的第二站關上戰役紀念碑。遠遠地,我們就望見了高高聳立的紀念碑。
1936年2月26日,由紅軍抗日先鋒總司令彭德懷指揮,紅一軍團長林彪率領的紅二師,紅一軍團政委聶雲臻率領的紅一師、紅四師,三支雄師參戰,與阻止紅軍東進抗日的閻錫山王牌軍之一,裝備精良、行動迅疾,素有“滿天飛”之稱的晉軍獨立第二旅周原健部,在關上村展開了一場阻截與反阻截的戰鬥。紅軍全勝,也是紅軍東征史上的第一個大勝戰,首戰告捷,鼓舞了士氣,震懾了閻錫山當局,為實現紅軍東征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關上戰鬥紀念碑因此而立,由聶雲臻元帥、楊成武将軍分别題詞。紀念碑碑身高19.36米,标志着關上戰鬥發生在一九三六年,碑體由三塊梯形面組成,三棱造型,象征着紅一軍團三支雄師象三把鋼刀刺向敵人。

第三站——車鳴峪兵工廠舊址
車鳴峪兵工廠依山而建,場内的彈殼沖孔機、烤幹機等等機器都讓我們新奇不已。


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将盡我們的努力,讓中陽縣的農業發展越來越好,讓全民脫貧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2016.7.8~7.9
資料整理階段。
2016.7.10
離開中陽。
隊員實踐感想:
上個學期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了解到學校對山西省一個貧困縣有着定點支援的關系,又恰逢班裡的山西同學有着組建回到家鄉省份的實踐隊的想法,我較為幸運地獲得了去往中陽縣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
中國幅員遼闊,地處中部的山西中陽縣有着不同于東部的人文與景色,給我此行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就是這裡樸實勤勞的人們,對于一批外來者,這裡的人們給予我們的不是拘謹,而是熱情與友善。暖泉小學的老師們,挨戶拜訪的農戶們,暖泉鎮政府的官員們……這裡的每一個面孔都觸動着我,我覺得決定人性格的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這個人所生活的環境,正是這連綿不斷的山脈賦予這裡的人們以厚重、淳樸,行走在晉西的山路上,腳下踩着的正是那份堅守,那份厚重。
對于我而言,此行帶給我的除了人們的善良淳樸外,我想還有對中國當前發展的認識。我們曾經不止一次地從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中國發展不均衡的這個事實,那到底是有多不均衡呢?我所生活的東部地區又和中西部地區有着多少區别呢?如果不親身去感受,我想是便無法獲取最準确的答案吧。記得是一個月色朦胧的晚上,我們結束了八九個小時的鐵路旅行,爾後行進在中陽縣城中,我被這裡美麗的夜景所震撼,這真的是國家級貧困縣嗎?看上去比我家鄉的縣城要好啊。這是我的感觸,我也因此得出了中國各個地區發展大體上均衡的結論。到了那裡後,李書記告訴我們,既然是實踐,那就要到最基層中去,這也和我們實踐隊最初的宗旨相契合。我們調查的正是中陽縣當地農民的生活。
将近十天的實踐中,我們不知不覺間走了全縣七個鄉鎮中的六個,實地走訪了這裡的農村之後,我才了解到,這裡有一大部分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村裡大多僅剩下耄耋之年的老者,年輕點的大都去了縣城,大家都去建設縣城了,縣城是建設得好了,可下邊農村卻沒人管了,其實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不隻是中陽的問題,更是整個中國的問題,在當今這個貧富差距加大的背景下,更多的農村中的勞動力選擇了進入城鎮中,我認為這種趨勢又加快了這種差距拉大的進程,農村因為失去大量勞動力而顯得愈發老态龍鐘。原本就因交通閉塞而經濟發展落後的農村因為失去年輕勞動力而變得更加貧窮,東部的城鄉差距與這裡相比,就顯得小多了。
記得實踐中的某一天晚上,我們幾個隊員在隊長的帶領下去向李書記彙報我們的一些成果,這次和李書記的談話,也令我記憶深刻。中陽縣本就是一個貧困縣,但卻仍舊是存在着大量的腐敗問題,不禁讓我覺得,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反腐政策效果顯著的同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别是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哪怕是貪污的資金沒有其他地方多,但這其中可能便是撥給百姓們的赈災款。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調查農産品銷售及轉型升級的問題,我們希望能夠在我們充分了解當地具體情況後,能夠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對于農産品銷售的方案,結合我們所熟悉的互聯網+等模式,更好地惠及農民,這是我們最初也是最終的目的,即使我們沒能馬上提出來,但我們至少實地走訪了許多地方,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我相信這些一手資料一定會對改善中陽人民生活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